贵州君航素质教育学校的办学特色,核心是跳出 “唯分数” 的应试框架,以 “培养全面发展、具备核心素养与未来适应力的人” 为根本,从课程、教学、评价、场景等维度构建差异化育人体系,具体可归纳为五大核心特色:
一、课程特色:“融合化 + 个性化”,打破学科与兴趣边界
素质教育的课程不再是单一学科的 “线性传授”,而是围绕 “能力培养” 和 “个性需求”,构建 “基础 + 拓展 + 特色” 的立体课程体系,让学习与生活、兴趣深度关联。
-
跨学科融合课程:以真实问题为导向,整合多学科知识。例如 “校园雨水花园设计” 项目,学生需用数学计算面积、科学分析土壤与植物适配性、美术设计景观布局、语文撰写方案说明,最终完成从 “知识学习” 到 “落地实践” 的闭环,而非孤立记忆知识点。
-
五育一体化课程:不将 “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” 视为 “副科”,而是融入日常教学。比如:
-
-
劳动教育:不是简单打扫卫生,而是开设 “校园农场种植”(关联生物知识)、“旧物改造手工”(关联物理力学),培养 “动手 + 思考” 的劳动素养;
-
-
美育教育:不止画画唱歌,更注重 “审美感知”(赏析传统建筑、自然美学)和 “审美创造”(用环保材料设计装置艺术),让美育渗透生活;
-
-
体育教育:除体能训练外,增加 “终身运动技能”(游泳、羽毛球)和 “团队协作项目”(篮球、拔河),强调 “健康习惯” 而非 “体育分数”。
-
个性化选修课程:针对学生兴趣开设 “特色工坊”,如编程、机器人、非遗剪纸、校园戏剧、航模等,避免 “千人一课”。例如部分学校开设 “校园电视台运营” 课程,学生可参与策划、拍摄、剪辑,在兴趣中发展媒介素养与实践能力。
二、教学特色:“学生为主 + 实践驱动”,告别 “填鸭式” 课堂
素质教育的课堂核心是 “让学生主动学”,通过 “探究、体验、合作” 的方式,把 “知识传递” 转化为 “能力生成”,重点培养 “会思考、会实践、会合作” 的能力。
-
探究式学习:教师以 “问题” 为引导,让学生自主寻找答案。比如讲解 “植物生长” 时,不直接灌输 “光合作用”,而是让学生分组种植 “光照组”“无光照组” 植物,记录生长数据、对比差异,最终自主总结规律,培养科学思维。
-
体验式与沉浸式教学:让课堂 “走出教室”,对接真实场景。例如:
-
-
历史课:不单纯背诵年代,而是组织 “模拟唐朝集市”“文物复刻” 活动,学生通过角色扮演(商人、工匠、文人)理解历史背景与社会分工;
-
-
语文课:学习古诗《江南春》时,带学生走进公园观察春日景致,或通过朗诵、情景剧演绎,让文本理解从 “字面” 深入 “情感与意境”。
-
小组合作学习:多数任务以 “小组” 为单位完成,要求学生分工(组长、记录员、发言人)、协作解决问题。比如完成 “社区垃圾分类调研” 时,小组需分工走访、统计数据、分析问题、撰写报告,过程中培养沟通、分工与矛盾解决能力。
三、评价特色:“多元化 + 过程性”,替代 “唯分数评判”
素质教育的评价核心是 “看见成长”,而非 “筛选优劣”,通过多维度、全流程的评价,记录学生的 “知识掌握、能力提升、品德养成”,避免 “一考定优劣”。
-
过程性评价为主:不依赖期末试卷,而是通过 “课堂表现、项目成果、实践报告、日常作业” 等动态记录成长。例如部分学校采用 “成长档案袋”,收集学生的绘画作品、活动照片、反思日记、小组方案,直观呈现从 “不会” 到 “会” 的进步过程。
-
评价指标多元化:除学科成绩外,增加 “非学术维度”:
-
-
品德素养:是否主动帮助同学、参与公益活动、遵守规则;
-
-
实践能力:是否能独立完成手工、解决实验问题、参与社区服务;
-
-
创新思维:是否能提出独特想法(如解题新方法、创意作品);
-
-
健康素养:是否坚持锻炼、掌握运动技能、养成规律作息。
-
评价主体多样化:打破 “教师单一评价”,引入 “学生自评、同学互评、家长评价”。例如学生完成项目后,先自我总结 “优点与不足”,再由小组同学提建议,最后教师综合反馈,让学生从 “被动被评价” 变为 “主动反思成长”。
四、场景特色:“校园 + 社会 + 家庭”,构建全方位育人环境
素质教育不局限于 “校园内”,而是打通 “学校、家庭、社会” 的边界,让学生在真实生活场景中 “学知识、练能力、养品德”。
-
校园文化浸润:通过环境与活动传递素养理念。例如设立 “诚信考场”(无人监考)培养诚信;开展 “科技周”“文化节”“公益日”,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特长、学会合作;打造 “书香长廊”“自然角”,让学习融入日常环境。
-
社会实践延伸:组织学生走进社会,将 “素养” 转化为 “行动”。比如:
-
-
高年级:走进企业(工厂、实验室)体验职业,或开展 “公益义卖”(收入捐赠慈善),理解 “社会责任”。
-
家校协同育人:引导家长理解素质教育理念,避免 “学校素质教育,家庭应试焦虑”。例如通过家长会分享 “如何培养孩子劳动习惯”“如何支持孩子兴趣发展”,或组织 “亲子实践活动”(亲子植树、家庭手工日),让家长成为素质教育的 “合伙人”。
五、师资特色:“引导者 + 赋能者”,告别 “知识灌输者”
素质教育的教师角色,从 “教知识” 转变为 “引方向、赋能力”,核心是 “发现学生潜力,助力个性成长”。
-
跨学科教学能力:教师需打破学科壁垒,例如语文教师结合历史背景讲解课文,科学教师用数学公式分析实验数据,确保知识的 “关联性” 而非 “孤立性”。
-
“育人” 优先于 “教书”:关注学生的情绪、习惯与成长,而非仅看成绩。例如学生因项目挫折放弃时,教师会引导其分析问题、鼓励坚持,而非指责 “能力差”;发现学生擅长画画,会推荐相关选修课程或比赛,助力特长发展。
-
持续理念更新: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参与 “素质教育理念培训”“跨学科教学研讨”“校外优秀学校交流”,确保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匹配 “全人培养” 的需求,避免 “用应试方法教素质课程”。
综上,素质教育学校的办学特色,本质是从 “培养考试机器” 转向 “培养完整的人”—— 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知识,更重视其品德、能力、兴趣与未来适应力,最终让学生 “会学习、会生活、会成长”。
文章标题:贵州君航素质教育学校的办学特色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gydnxy.com/gaotiewenda/71015.html丨转载请注明出处